2007年,笔者经俄、德两国赴北欧旅游休假。迈出国门的第一天,就在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航班上真切地感受到来自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向往及对汉语的钟情。一场不期而遇的随机采访就此拉开。
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清丽可人的外国姑娘。为打发漫漫旅途,起飞后不久,我们就开始用英语攀谈起来。姑娘告诉笔者,她叫ELISA CISIO,来自意大利米兰;大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米兰附近的伯尔根摩州立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BERGAMO),该校是意大利全国排名第二的外语教学院校,开设英、德、日、西、阿拉伯、中文等多种外语。中文专业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热门外语,目前全校有400人在读汉语专业,是各语种中在读学生最多的一个专业,而意全国目前有1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
听到这,笔者心中暗喜,禁不住更加仔细地盘问起来。
“你选修了何种外语?”“英语和德语”,“为什么不选修汉语呢?”“当时觉得汉语太难学,没敢选修”,“那么现在呢?”“现在当然不这样想了,我甚至有点后悔当初没选修汉语”,“为什么后悔呢?”
说到这,ELISA和我谈起了她今年夏天的北京之行。利用暑假,ELISA和她的女友以自助游的方式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京的10余天中,她们住在胡同内的一户普通市民家中,每天游北海、逛景山、走天坛、看长城,四合院中的白墙灰瓦、大红灯笼、饺子面条以及其乐融融的民居生活给她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个小姑娘深深爱上了这片生机勃勃、美丽富饶的土地和那里淳朴善良的人民,更萌发了回国后选修汉语的念头。
笔者就职于中央对外宣传媒体,职业习惯使我本能地跳出一个念头。“既然姑娘如此钟情中华文化,为何不现在就教她一点汉语呢?”我拿出纸笔,写上几个字,一笔一划地教了起来。
不愧是学语言出身,ELISA的汉字写得有模有样,发声也中规中距,只是四声还把握的不太准确。我着重讲了汉语的四声,而后开始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问起她们学校的汉语教材是哪里出的,学校图书馆里有没有《BEIJING REVIEW》、《CHINA TODAY》等介绍中国的英文书籍刊物。我真希望上述几个问题至少有一个她能回答“YES”,但很遗憾,回答始终是“NO”,中文教科书是意大利或英国出的,学校图书馆里既无有关中国的书刊,中文教师也鲜有地道的中国人。
笔者拿出随身携带的英文《北京周报》,向姑娘做起了介绍。姑娘接过刊物,眼睛一亮,随即专注地读起来。好一会儿,她抬起头,怯怯地问:“能把这本刊物送给我吗?”生怕我不同意,又急急地补充:“我和我的同学们确实希望更多地了解现实的中国”。“OF COURSE,这本刊物就是送给你的,希望它对你了解中国有所帮助”。不知怎的,说这话时,我觉得胸中有股热血在喷涌,而姑娘拿刊物的手也在微微颤抖。
随机采访告一段落,但笔者的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望着窗外五彩斑斓的朝霞云霭,笔者既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日益增长、汉语传播日渐广泛而振奋,更为我国对外文化宣传出版物在各国覆盖率之低而羞愧,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发表于2007年10月25日《外文局报》)